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學甲下
INTRODUCTORY SOCIOLOGY (A)(2) 
開課學期
98-2 
授課對象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陳東升 
課號
Soc1005 
課程識別碼
305 101A2 
班次
01 
學分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101 
備註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100人
外系人數限制: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82Sociology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這門課是介紹與討論社會學基本概念與理論的課程,選定的教材是中生代社會學所寫的中文專書,另外一部份的指定閱讀教材完全以代表性的臺灣當代社會學者對於不同社會學主題的研究成果為主,藉此去了解社會學者是如何分析社會現象。最後,選定六篇對於美國社會現象深入淺出的代表性作品,促進同學對於其他社會的瞭解,同學在了解自己的社會後,進行跨社會的比較,再逐漸建立起寬廣的全球視野,這三種教材的組合,就是冀望在地的與全球的觀點能夠適當的結合起來。上課所選讀的研究論文知識深度比起一般社會學教科書的內容要高,對於同學的要求不在於全部理解論文的理論或是研究方法,而是期望同學能夠掌握論文主要的論點。由於最近四十年台灣社會的研究累積不少成果,每個主題除了指定閱讀的論文外,還會列舉出相關且值得品味的文章或專書,同學如果有興趣可以規劃時間閱讀更多的素材。 

課程目標
課程進行的方式是由老師講授中文教科書、英文短文與研究論文主要的論點與研究發現,修課的同學必須要對指定閱讀教材進行討論。社會學的學習是必須要藉由講授、課前閱讀與討論來進行,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成效。上課內容的講義,原則上我會在前一天放置在本課程網頁請同學自行下載(https://ceiba.ntu.edu.tw/982sociology/)。本學期的課程前兩週將繼續上個學期從社會階層開始的社會分類討論,然後接著討論不同類型的社會制度,最後要介紹的主題是有關社會(改革運動)與變遷的議題。整體來說,下學期是屬於鉅視面的分析。
 
課程要求
本課學期有一個關於理想教育制度設計的作業,透過指定的主題同學走出教室,實際觀察整個社會現象的發展與運作,並紀錄觀察的心得,對於自己所蒐集的資料加以分析和討論,開始累積當一個社會學研究者所需要具備的技藝,同時可以理論和實作連結,發展出理解台灣社會視角。詳細的作業內容將在上課時發給同學。

成績評定方式分成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上課與作業小組討論的參與討論的表現(10%);第二部份是兩份學期作業的成績(30%),報告按指定期限繳交,逾期不收;期中考試(30%)與期末考(30%)。按時繳交的作業報告經助教評分後,同學可以再進行修正,然後再重新評分。大學的學習每個人有不同的目標和規劃,對於那些希望投入更多時間利用這一學期奠定紮實社會學基礎的同學,可以選擇各週所推薦的專書,閱讀後撰寫讀書心得交給老師,經過評閱後,將可增加學期總成績的分數,但是加分最多不超過10分,且加分後總分不得超過100分,這個額外分數是每位同學都有權利使用的選項。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4:00~15:00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考試 
30% 
 
2. 
期中考試 
30% 
 
3. 
學期作業 
30% 
報告按指定期限繳交,逾期不收。按時繳交的作業報告經助教評分後,同學可以再進行修正,然後再重新評分 
4. 
上課與作業小組討論的參與討論的表現 
1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3  <b>族群與種族</b><br>
*李廣均 (2008) 籍貫制度、四大族群與多元文化-國家認同之爭下的人群分類,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93-110,台北:群學。<br>
*王甫昌 (1992) 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見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53-100。台北:業強。<br>
*Bonilla-Silva, Eduardo. 2008. “New Racism, Color-Blind Racism, and the Future of Whiteness in America.” Pp.359-375,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 
第2週
3/02  <b>性別</b><br>
*Risman, Barbara. 2008. “Gender as Structure.” Pp.306-315,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黃淑玲 (2003) 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以Bourdieu的性別支配理論為分析架構。臺灣社會學5: 73-172。<br> 
第3週
3/09  <font size=4 color=blue><b>社會制度</b></font><br>
<b>家庭制度</b><br>
*Cherlin, Andrew. 2008. “The Deinstu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Marriage.” Pp.604-619,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伊慶春、章英華 (2008) 父系家庭的持續與變遷。見謝國雄等著,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 ,頁24-73,台北:群學。<br> 
第4週
3/16  <b>教育制度I</b><br>
*Crow Dog, Mary & Richard Erdoes. 2008. “Civilize Them with Stick.” Pp.571-578,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謝小芩 (1992) 性別與教育機會:以二所台北市國中為例。國科會研究彙刊之三:人文及社會科學 2(2): 179-201。<br> 
第5週
3/23  <b>教育制度II</b><br>
*潘幸玫 (2006) 學校評量系統、知識類別與社會階層繁衍-台灣中部一所國小個案研究。台灣社會研究63:95-141。<br>
<font color=red>發放並說明本學期作業一內容</font><br> 
第6週
3/30  <b>宗教制度(祭祀圈)</b><br>
*Chaves, Mark. 2008.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ligion Among Americans.” Pp.511-516,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林美容 (1986) 從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62:53-114。<br>
<font color=red>(繳交作業Part A,作業小組討論,第三與第四節為小組討論時間,完成小組討論結論報告)</font><br> 
第7週
4/06  溫書假 
第8週
4/13  <b>宗教制度、醫療制度</b><br>
*林國明 (2008) 身份劃分與社會團結-全民健保的制度建構,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323-342,台北:群學。<br>
*張苙雲 (1993) 工具理性與實質理性之間:剖析台灣醫院醫療照顧的儀式性與迷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63-93。<br>
<font color=red>繳交作業Part B</font><br> 
第9週
4/20  <b>醫療制度</b><br>
*Oberlander, Jonathan. 2008. “The U.S. Health Care System: On a Road to Nowhere.” Pp.528-540,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林國明 (2008) 身份劃分與社會團結-全民健保的制度建構,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323-342,台北:群學。<br>
*張苙雲 (1993) 工具理性與實質理性之間:剖析台灣醫院醫療照顧的儀式性與迷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63-93。 
第10週
4/27  <font color=red>期中考試</font><br> 
第11週
5/04  <b>經濟生活與正式組織</b><br>
*龔宜君 (2008) 台商-生成於亞洲的新興跨國資本,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129-148,台北:群學。<br>
*陳東升 (2008) 積體網路: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社會學分析 台北:群學。
趙蕙鈴 (1995) 協力生產網絡資源交換結構之特質。中國社會學刊18:75-115。
 
第12週
5/11  <b>經濟生活與生產勞動</b><br>
*Hochschild, Arlie Russel. 2008. “The Time Bind: When Work Becomes Home and Home Becomes Work.” Pp.494-504,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謝國雄 (1992) 隱形工廠:臺灣的外包點與家庭代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3: 137-160. 
第13週
5/18  <b>科技與社會</b><br>
*Cowan著、楊佳羚譯(2004) 家庭中的工業革命。見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性別,頁99-130。台北:群學。<br>
*林崇熙 (2001) 噤聲的技術–拼裝車的美麗與哀愁。科技博物6(4): 34-58。<br>
<font color=red>說明本學期作業二的內容</font><br> 
第14週
5/25  <b>政治生活與社會 I (國家機器、選舉行為、地方派系)</b><br>
*吳介民、李丁讚 (2008) 生活在台灣-選舉民主及其不足,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37-69,台北:群學。<br>
*蔡明惠與張茂桂 (1994) 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77:125-156。<br>
<font color=red>繳交作業Part A,作業小組討論,第三與第四節為小組討論時間,完成小組討論結論報告</font><br> 
第15週
6/01  <b>政治生活與社會 I (國家機器、選舉行為、地方派系)</b><br>
*吳介民、李丁讚 (2008) 生活在台灣-選舉民主及其不足,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37-69,台北:群學。<br>
*蔡明惠與張茂桂 (1994) 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77:125-156。 
第16週
6/08  <b>政治生活與社會 II (國家機器、選舉行為、地方派系)</b><br>
*Clawson, Dan. Alan Neustadtl, and Mark Weller. 2008. “Dollars and Votes: How Business Campaign Contributions Subvert Democracy.” Pp.414-427,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 陶儀芬、張珈健 (2008) 政商關係在民主化之後的發展-以金融自由化為例,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219-228,台北:群學。<br>
*潘美玲 (2008) 從經濟奇蹟到後進發展-台灣二十年來的國家機器與產業發展,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149-162,台北:群學。 
第17週
6/15  <font size=4 color=blue><b>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b></font><br>
<b>社會運動與集體行為</b><br>
* Johnson, Allan G. 2008. “What can we do? Becoming Part of the Solution.” Pp.697-708,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何明修 (2008) 體制化及其不滿-二十年來的台灣勞工運動,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281-298,台北:群學。<br>
*范雲 (2003) 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5:133-194。